top of page

甚麽是工業遺產?爲甚麽要研究和保育工業遺產?

提到工業遺產,你最先想到什麼?大片閒置的工廠廠房,還是廢棄的軌道橋樑?也可能你覺得工業遺產大多見於工業發展較早的歐美國家,與如今以金融、貿易、旅遊等服務業為主要產業的香港無甚關聯?

 

在香港,廣為人知的工業化發展可能要數戰後紡織製造業的興起,但你是否知道,其實早在二十世紀前半葉,香港就有多個較大規模的礦場蓬勃發展起來?馬鞍山鐵礦場就是當中唯一的一個鐵礦場,其開採和運作歷史超過半個世紀,幾經轉手,在鼎盛時期年產近二十萬噸的磁鐵礦出口日本!

 

如今馬鞍山仍遺留著包括礦洞和礦村聚落在內的多處珍貴歷史遺跡,記錄了礦工和馬鞍山社群在鐵礦場內奮鬥的生活剪影,當中有著辛酸但令人難以忘懷的經歷和回憶。隨著「工業遺產」概念在這幾十年來的發展,人們開始意識到工業遺產並不僅僅侷限於建造物和大型機械設備,馬鞍山鐵礦場在歷史上更有著獨特且豐富的社區構成和文化特色。

戰後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馬鞍山礦村可謂一個真正的「地球村」,村民有來自大陸各省份的難民、同樣自大陸撤退的比利時神父和異國修女,以及來自日本不同地方的技師。他們在當時前所未有的全球局勢變化下,出於不同的原因來到馬鞍山,編織出一段段本土但鮮為人知的香港歷史。

這段獨特的香港工業發展史,映刻在如今已廢棄的礦場遺跡和現存的聚落中,正因為這段歷史「不為人熟知」和「不那麼主流」,更值得我們去研究和珍惜。

 

隨著持續的全球化進程和產業結構的轉型,不少較早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在二十世紀中葉已經開始面臨「去工業化」或「產業合理化」等等的挑戰。工業構築物因停產或產業轉移而遭到廢棄,或因遷就新興產業的用地需求而被迫清拆重建。

 

工業革命和工業化進程為現代生活帶來深遠的影響,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遺留下來的構築物和與其息息相關的經濟、技術和社會歷史,更是幫助我們了解當今社會進程的重要依據和寶貴資產。承載人類工業化歷史以及工業革新技術的構築物所面臨的威脅,促使人們開始思考該如何保留並活化再利用這些工業遺產。

 

面臨威脅的不只是工業構築物和相關的技術,同時還有從事工業活動的工人和工業社區的集體回憶、身份認同及文化。自上世紀中葉不斷發展的「工業考古學」和「工業遺產保育」,除了強調物質和技術遺產的重要性,亦重視工業社會中彰顯的人際交流和社區文化等非物質遺產。另外,工業活動從原料、加工生產到輸出,其過程伴隨著城市化過程和勞動人口的遷移,往往形成跨地域的生產供應鏈,涉及在更廣泛地域進行且相互關聯的社經活動。

 

因此,通過研究和保育工業遺產,我們不僅可以了解本地的工業、技術、經濟和社會發展,更重要的是能保存珍貴的社區記憶及逐漸消逝的工業和傳統文化。這些遺產將增進一般公眾對整個區域歷史發展的認識。

研究背景
panels%20with%20titles-01_edited.jpg

是次馬鞍山鐵礦場工業遺產保育的研究由政府「保育歷史建築基金」資助,旨在以「點、線、面」理念探討歷史建築的價值和保育政策。

 

本研究中的「點、線、面」理念受「都柏林準則」啟發。為了充分挖掘遺址中在「點、線、面」理念下不斷演化的文化價值,我們需要先理解單棟歷史建築物及其所在的自然和建築環境的重要性和保育價值,然後再將之與在不同時空及不同地理範圍中演化的社經和技術發展聯繫起來。

在2016年的施政報告中,香港政府公佈將預留五億元成立保育歷史建築基金,以落實古物諮詢委員會檢討歷史建築保育政策後所提出的建議。保育歷史建築基金於2016年成立,除涵蓋政府現有的歷史建築保育措施和活動(包括「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和「維修資助計劃」)外,亦為公眾教育、社區參與及宣傳活動和學術研究提供資助。

 

該基金在2017年推出「公眾參與項目」及「主題研究」兩項針對保育歷史建築的嶄新資助計劃。本研究由「資助計劃:以保育歷史建築為主題的研究」支持。

保育歷史建築基金

「資助計劃﹕以保育歷史建築為主題的研究」選擇了「點、線、面」方法作為研究主題。根據古物諮詢委員會 (AAB) 於2014年發表的《歷史建築保育政策檢討報告》,「點、線、面」方法是指: 「不 (應) 只保育個別建築物 (即「點」),而須顧及『線』(例如某條街道) 以至整個『面』(例如某個地區)。」。 一般來說,這一概念認為「不僅要保育個別建築物,還要兼顧建築物所在的城市環境或鄉郊環境」。

為歷史建築保育而設的「點、線、面」方法,其優先處理的範疇與香港的歷史工業建築和構築物有關,例如﹕採礦場。已廢棄的馬鞍山鐵礦場是其中的一個例子,鐵礦場形成的時間比周遭的郊野公園和馬鞍山新市鎮更早。馬鞍山鐵礦場包括歷史建築、構築物、採礦基本設施和相關聚落。事實上,建築和自然環境已嵌入當地社區之中,亦反映了當地社區的歷史和發展,作為應用「點、線、面」方法以調查、評估和實施工業遺產保育的場所,將會是一個有趣的研究案例。

以多維度「點、線、面」理念保育香港工業遺產
thumbnail.jpg

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維也納備忘錄--關於世界遺產和當代建築的-管理歷史城市景觀」,明確指出歷史城市景觀是指 「在自然和生態背景下,任何建築物,構築物和開放空間的全體,包括考古和古生物學場所,在一定時空下成為人類居住的城市環境,其凝聚力和價值可從考古,建築,史前,歷史,科學,美學,社會文化或生態學的觀點探索。這種景觀塑造了現代社會,對我們瞭解今天的生活具有極大的價值」。 備忘錄強調了「對場所的歷史,文化和建築的深刻理解,而不僅是針對建築物的重要性」,並強調在規劃過程中「及時認識和制定機會與風險」的重要性,「以確保良好和平衡的開發和設計過程」,確保高品質的設計和執行和對歷史文化背景的敏感度。

在香港,遺產保育的主要對象仍是單棟建築,儘管在一些諮詢文件中曾討論過擴大保育範圍的想法 。香港政府於2004年發表了一份官方文件,檢視香港的文物建築保育政策,探討在現有法律的框架下採用「點、線、面」方法的困難。在2014年的《歷史建築保護政策檢討》中,古物諮詢委員會建議政府「以『點、線、面』方法去探索保育具獨特遺產價值的特定建築群的可行性」。同年,發展局委託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就其他司法管轄區的文物保育制度進行諮詢研究,目的是從國際案例中汲取經驗。此外,本地的碩士生曾數度嘗試採用以場域為主的保育方式,研究西營盤西邊街的復修工作以及將該方法應用在香港城市規劃系統的潛力。本研究接受了《都柏林準則》中展現的挑戰,即在確認文化地景中相關的「點、線、面」並制訂相關保育政策和行動前,先瞭解遺址的不同維度,以分析其價值和重要性。

工業遺產保育方式:多維度特性

plp-01.png

近幾十年來,主要在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的努力下,在工業遺產保育領域 一種保育工業遺址的多維度方法逐漸成形,該方法重視這些遺址的物質、社經和環境範疇,而不只是有形構築物。在2003年通過的《下塔吉爾工業遺產憲章》和及後的《都柏林準則》,均有助於我們理解工業遺址和構築物的歷史、技術和社經維度,以及保育這些資產的重要性。

《都柏林準則》利用自2003年發表的《下塔吉爾工業遺產憲章》以來從國際案例中收集得來的經驗,證實其倡導的聲明,並討論了如何將這些概念付諸實踐。《下塔吉爾工業遺產憲章》中的條文以不同的議題來歸類,而《都柏林準則》中的條文架構則遵循一般操作程序的邏輯,即存檔和理解、保護和保育、管理和維護以及展示和傳意。值得注意的是,當《下塔吉爾工業遺產憲章》的工業遺產定義過渡至《都柏林準則》時,其定義已得到擴展。這兩份文件,尤其是《都柏林準則》,在研究工業遺產保育的學者之間已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參考文獻,並啟發了本研究團隊採取多維度方式來研究以「點、線、面」向度去保育馬鞍山工業遺址。

此前,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的案例研究主要來自西方 (主要是歐洲)。其工業遺產保育準則於2012年出版,並於2013年更新,彙集了一套闡述工業遺址、構築物、景觀和工業過程的重要方法論。然而,該準則僅提及數個亞洲的案例來闡釋文件中強調的原則,即臺灣的紙寮窩、軍艦島上的煤礦廢墟和北海道的金森紅磚倉庫。事實上,自國 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在1978年成立以來,一直到2012年才選擇在亞洲的一個城市舉行大會。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於2012年在臺灣舉行的大會,以頒佈單頁的《亞洲工業遺產臺北宣言》作結,該宣言承認亞洲工業的發展與西方相關工業的相比有其獨特性。該宣言指出,人們對亞洲諸多地區的工業遺產保育研究興趣日益濃厚,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逐漸在日本和中國等亞洲國家展現。

在日本,自從2007年石見銀山遺跡及其文化景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以來,工業遺產保育一度快速發展。在中國,雖然針對礦業遺產的研究在八十年代末才開始,但自從國土資源部於2004年發佈了一份倡議建立國家礦山公園的文件後,相關的研究工作顯著增加。學者們已將採礦業視為中國最重要的工業遺產,因有多個部門參與了其保育工作,因此學者們一直在探索適宜的管理策略。其他相關人士則是試圖開發一個分類系統來進行遺址分類。此外,中國還參照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頒佈的上述國際文件,對現行的工業遺產保育政策和實踐進行了深入的檢討。多個老工業城市和省份的工業遺產保育案例研究,諸如上海、北京和河南省等,為工業遺產遺址在當地規劃系統中的價值以及可能的保育方案提供了進一步的見解。

然而,利用《都柏林準則》實踐保育採礦遺址的全面性報告其數量不多。在《工業遺產再改造﹕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的工業遺產準則》提及的七十多個案例之中:只有不到十個案例與採礦遺址有關,例如﹕美國的阿納坎達 (Anaconda) 銅礦場和昆西礦業公司 (Quincy Mining Company) 的美國國家歷史名勝、智利的蘇埃爾 (Swell) 銅礦廠、澳洲的陽光角落 (Sunny Corner) 銀礦場和亞歷山大山 (Mount Alexander) 金礦場、法國的北加萊海峽採礦盆地 (Nord-Pas-de-Calais mining basin) 和波蘭的維利奇卡鹽礦 (Wieliczka salt mine) 。與採礦遺址相關的世界遺產名錄亦出現相同的現象。截至2018年年底,在目前已列出的1,092個世界遺產中,只有25個具傑出普世價值的遺產與採礦有關。自九十年代中期以來,這些採礦遺址在提名過程中基本上採用主題式探討法 (thematic approach) 來驗證其傑出普世價值。主題式研討法包含「更廣泛的文化價值和證據」,超越了 「對特定遺址或技術的關注,轉而斟酌與採礦相關、或由採礦活動觸發及/或維持的採礦景觀及社會、文化和技術系統或過程。」在香港,針對工業遺產及其保育的研究興趣並不顯著。儘管人們認為有必要更深入瞭解香港的工業歷史和特徵,香港的工業遺產保育仍是一個缺乏研究的領域。因此,本港需要進行更多研究工作,尤其是與多維度「點、線、面」方法的研究。

《都柏林準則》

dublin_edited.jpg
dublin_edited.jpg

對現有文獻的回顧顯示,只有少數公約、憲章和準則是專為工業遺產保育而設。澳洲礦物及石油資源部部長級理事會 (MCMPR) 出版了一本名為《管理採礦業中廢棄礦山的戰略性框架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Managing Abandoned Mines in the Minerals Industry,非官方中譯)》手冊,側重於遺址管理和振興經濟。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在2012年頒佈了單頁的《亞洲工業遺產臺北宣言》,但該宣言幾乎沒有提供任何實質的建議。因此,雖然《都柏林準則》提及的原則較概括和通用,卻是目前工業遺產保育中最嶄新的原則 。《都柏林準則》涵蓋以下兩個層面﹕以多維度層次來調查、保護、保育和管理的方式,去記錄和理解遺址的價值,以及向一般公眾傳達這些價值以提高相關認知、開展進一步的培訓和研究。

《都柏林準則》的重點:

I - 記錄和理解工業遺產構築物、遺址、場域和景觀及其價值

II - 確保對工業遺產構築物、遺址、場域和景觀有效的保護和保育方式

III - 保育和維護工業遺產構築物、遺址、場域和景觀

IV - 展示和傳達工業構築物、遺址、場域和景觀的遺產面向及其價值,以提高公眾和企業的認知,並支援相關培訓和研究

首席研究員Principle Investigator
伍美琴教授 Prof. NG, Mee Kam

合作研究員 ( 按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Co-Investigators (in alphabetical order according to the surname)
李慧瑩博士 Dr. LEE, Joanna Wai Ying
李倞助理教授 Prof. LI, Victor Jing
毛家謙博士 Dr. MO, Kar Him
沈建法教授 Prof. SHEN, Jianfa
田恒德副教授 Prof. TIEBEN, Hendrik
胡嘉明副教授 Prof. WU, Ka-ming

項目顧問 ( 按合作關係確定時間排序) Project Advisers (in chronological order according to the date of engagement)
馬鞍山民康促進會 Ma On Shan Promotion of Livelihood and Recreation Association (MOSPLRA):
  楊祥利先生 ( 總幹事) Mr. YEUNG, Cheung Li (CEO of MOSPLRA)
香港信義會恩青營 The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of Hong Kong Grace Youth Camp (ELCHK-GYC):
  樊文韜先生 (項目經理)Mr. FAN, Frankie Man Tao (Coordinator of ELCHK-GYC)
  陳子恒先生 (館長) and Mr. CHAN, Ric Tsz Hang (Curator, ELCHK-GYC)
方濟會 The Order of Friars Minor (OFM):
  伍維烈修士 Brother NG, William Wei Lit
周慧泉教授 Prof. ZHOU, Mary Huiquan
Prof. MORLEY, Ian
Prof. YELLEN, Jeremy

研究員( 按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Researchers (in alphabetical order according to the surname)
陳慧瑋博士 Dr. CHEN, Huiwei
盧思宇小姐 Ms. LO, Danas Sze Yu
楊子雋先生 Mr. YEUNG, Arthur Tsz Chun
竺佳庚先生 Mr. ZHU, Jiageng


設計師 Designer
楊子雋先生 Mr. YEUNG, Arthur Tsz Chu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