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os.PNG

通過跨學科研究,研究團隊採用了「都柏林準則」倡導的多維度理念來記錄、理解並確立馬鞍山鐵礦場作為工業遺產的重要性。鐵礦場的建立、發展和衰敗不僅是香港工業化的重要篇章,其演變更是由社經、政治和技術層面在不同時空中的發展共同構成。馬鞍山鐵礦場的遺跡仍訴說著一個本地貿易公司和一家日本採礦公司,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合資營運的故事,涉及當時先進的採礦技術和內部知識。這段歷史所蘊含的知識,對希望進行跨學科學習的專業人士、企業、非政府組織、學生和一般公眾來說,是非常寶貴的教育資源。

馬鞍山鐵礦場的發展與國共內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冷戰、日本的再工業化、工業的蓬勃發展以及本地和國際的經濟增長有關連。隨同移民潮來港的難民和從中國撤退的傳教士聚集在馬鞍山,成了鐵礦場故事的主角。在日本人注資之前,聖若瑟天主堂和信義會恩光堂已開始為鐵礦場的貧苦礦工和當地社區服務。他們不僅滋養當地居民的心靈,還顧及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包括提供住處和教育及醫療服務,並透過送贈救濟品解決他們在衣、食方面的需要。教會的無私奉獻鼓勵居民互助互勉,同時促進了社區的發展。這種拼搏、互助的馬鞍山精神,如果能夠以更恰當的方式廣為流傳,將會是「獅子山精神」的另一種體現。「獅子山精神」源自《獅子山下》這套七十年代的電視劇,該劇描繪了升斗市民為生計努力打拼的模樣,成為香港人刻苦耐勞、同舟共濟、不屈不撓的象徵。

但是,在香港並非每一個遺產或遺址都以多維度的方式進行記錄。本港現時的法律和行政組織體制不利於施行「點、線、面」理念的保育方式。現行的保育方式著眼於個別的歷史建築,只有指定的古蹟才受到法律保護。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似乎沒有足夠的權限和政策工具來保護、活化和管理已識別的遺產。此外,政府有必要確保可持續的財政資源,以促進遺產保育。

 

這項研究確立了馬鞍山鐵礦場地景的保育價值、提出一套工業遺產保育準則草案、建議擴大保育機構的權限以及對馬鞍山鐵礦場地景的「點、線、面」保育策略給予意見。

 

馬鞍山鐵礦場地景是人類和大自然經過數十年互動的產物,當中包含社經、政治、技術和工業發展在不同地理範圍內的演變。這片地景遺下了不少遺物及文化和社會遺產。這些透過地景展現的跨維度、跨尺度知識,對我們和後世而言都是無可取代的教育資源。現今社會應該認真考慮修訂現有的組織體制,為未來世世代代的香港人保存這類擁有深遠文化意義的知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