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os%20tsuen_edited.jpg

馬鞍山的礦工和礦村居民多爲國共內戰和新中國成立時期由大陸南下的移民。在1949至1953年間,馬鞍山鐵礦場的人口由1948年前約300人的數目激增至約6,860人。礦工多來自中國北方如山東、河南、安徽、湖北等省份,也有不少在他們之前來到馬鞍山的潮州人和客家人。之後隨著礦場機械化,對勞動力的需求逐漸降低,導致人口有所回落。

 

在礦場大規模發展前,馬鞍山上有一個客家人的村落:溫家村。村民自清朝中期就在此定居,以務農維生。隨著1949年後人口增加,礦工聚落也不斷擴大,從初期的山頂區逐漸延伸到馬鞍橋區、半山區和碼頭區。早期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偶有自然災害,治安亦不甚理想。不同籍貫的礦工之間曾發生衝突。礦工的待遇亦因判頭而異,有些十分惡劣。1952年礦工們成立了香港礦工工會,勞資糾紛時有發生。

到了1952年,礦工多聚集在山頂區,而一些有家眷的工人則多居住在馬鞍橋區一帶由自己搭建的臨時房屋中。之後隨著露天採礦全部轉爲地下坑道採礦,山下的碼頭區逐漸發展起來。

 

礦工也因自己的語言和籍貫而選擇到不同的聚居地落腳,例如講國語的礦工多居住在山頂區,而半山區則爲潮州人的聚居地。

 

隨著聚落不斷發展和教會提供協助,區內的設施也不斷完善,當中包括商業、教育、娛樂和醫療設施。

school.PNG

在馬鞍山鐵礦場的戰後發展過程中,教會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五十年代初,天主教方濟會和基督教信義會的傳教士都因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的驅逐政策而被迫流落香港,他們了解到馬鞍山鐵礦場難民們的困苦,選擇在這裡紮根,為居民提供各種物質和精神上的援助。

 

信義會神學院的學生最早於1950年的夏天來到馬鞍山傳教。他們發現這裡沒有任何宗教設施後,豫中信義差會(信義會)的貝約翰主教便差派三位成員來到馬鞍山進行宣教工作。直到1952年教堂在山頂區落成之前,他們一直在一間簡陋的小木屋中開設教理課程和聖經課、進行禮拜及教授女性識字。這座恩光堂亦是信義會在香港建立的第一間座堂式教堂。之後隨著碼頭區人口不斷增加,信義會於1953年在該區建設另一座教堂,服務碼頭一帶的社區。

而馬鞍山鐵礦場天主教教會的第一任神父胡文義來自比利時,他於1951年由湖北撤退到香港。原本被派往日本的胡神父在香港等待簽證時,聽聞馬鞍山鐵礦場難民的困境,在拜訪了鐵礦場聚落後,決定留在這裡服務。天主教的聖若瑟小堂於1952年在山頂區落成。胡文義神父在湖北傳教的四年間學會了國語,因此能毫無阻礙地與居民溝通,之後來到馬鞍山的一位波蘭籍修女文德華能講粵語,因此天主教會很快便與當地的居民建立了良好關係。

 

除了向鐵礦場聚落的居民傳教和提供禮拜、洗禮等宗教服務之外,兩個教會也在當地提供各種社區服務,如﹕創辦學校、發放物資、設立診所和改善住宿,大大改善了鐵礦場聚落居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礦場關閉之後,即便聚落的人口減少,教會最終不得不撤離,但仍有幾位教會職員留在當地,為選擇留守的退休老礦工提供支援服務。

 

如今,信義會重返山頂區的教堂建築群,設立「鞍山探索館」,為傳承馬鞍山鐵礦場的工業遺產作出貢獻。

church_edited.jpg
pier market.PNG

戰後物資匱乏,馬鞍山鐵礦場聚落的居民從住屋、交通、醫療到水、電、食物等日常所需都要自力更生、互相幫忙,方能共度時艱。同時,在大公洋行和兩間教會的協助下,居民的生活條件得以逐步改善。

 

早期的臨時居所多由礦工自行搭建,以當地便於取用的簡易材料搭建簡陋的木屋,因而難以抵禦惡劣天氣帶來的損毀,例如﹕1962年襲港的颱風「溫黛」便令不少居民無家可歸。他們在鄰里的協助下,使用較耐用的材料如石材等重建房屋。

在1950年前期,礦場的食堂每天只提供兩餐伙食,並且需要礦工自付餐費。這個情況在礦場不斷實施現代化達至礦石增產後才有所改善。到了1960年代中期,所有伙食以白飯爲主,十分簡單,但礦工可以任食到飽。

 

在碼頭區有為高階職員和日本技師另設的食堂。據日本技師當年在日文報章的採訪中提到,食物主要以中國料理爲主,包括炒飯、粵式炒麵等。

早期大公洋行的合作社負責販售一些食物和日常用品,但價格遠高於市價,直到一些昔日的礦工開始經營商舖,出售自家製蔬菜、家禽和豬肉,情況才得以改善。因爲社群內大家互相認識,商鋪甚至允許賒賬,等礦場發放工資後再一次付清。

 

1950年代恩光堂附近有一條由各種食肆和士多構成的「商業街」。隨著1960年代地下坑道的發展,碼頭區的商業開始興盛起來。商舖和小販的興起不僅為礦工家庭提供額外的收入,亦為馬鞍山鐵礦場聚落增添了生活氣息。

礦場與市區的交通接駁主要靠來往碼頭區和沙田何東樓之間的渡輪,居民可以在何東樓轉乘其他交通工具前往大埔或九龍區及港島區。礦場內則有大公洋行提供的定期交通服務,往返於山頂區和碼頭區之間。學校的學生主要靠步行返放學,但如果有相熟的運礦卡車司機,他們可以搭個順風車。大公洋行在碼頭區的辦事處設有電話和公共郵箱,供居民借用。

transport.PNG

教會學校的老師受到學生的尊敬和愛戴。有的老師住在九龍區,平常住在馬鞍山上的教師宿舍,週末要花兩個小時才能回到家。

 

馬鞍山的自然環境為學生提供了天然的娛樂,放學後他們在山中採摘野果,夏天則會到海邊的沙灘捉魚、捕蝦。週末的時候,老師有時會帶他們去九龍乃至大嶼山遊玩,但同時他們年紀小小便要為父母分擔務農、餵養禽畜、照顧弟妹等家務。

採礦是十分危險的工作,礦工經常會受傷。早期大公洋行設置診所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隨著日本礦業公司的投資和礦場的機械化,礦工的死傷亦逐漸減少。

 

天主教會在聖若瑟修道院亦設有免費診所,每天早上在山頂區提供診療服務,每週一次在碼頭區看診。但如果有人生重病或受重傷,則需要前往市區的醫院診治。

peak_edited.jpg

雖然礦工的日常生活看上去平淡無奇,但隨著不同背景的移民湧入馬鞍山,他們帶來了各式各樣的文化習俗,這些文化差異可從節日、食物、服飾等方面體現出來。

 

因爲許多南下的難民曾是國民黨老兵,所以馬鞍山鐵礦場在每年的10月10日都會慶祝中華民國國慶日。

 

各種中華傳統節日如端午、中秋、農曆新年的慶祝活動更是熱鬧,例如端午節的時候,大公洋行會準備船隻接載居民到大埔觀賞龍舟比賽。在潮州人聚居的半山區還有一座土地廟,供奉著天德大帝(天庭的土地公)、天后和齊天大聖。教會的成立則帶來許多西方的習俗,其中最盛大的要數聖誕節,教會人員會舉辦派對並準備禮物送給小朋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