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906-1948

早期的勘探及開採

馬鞍山鐵礦場早期的勘探和開採過程並不順遂。一來當時的採礦技術落後,採礦全靠原始的人力挖掘,因此鐵礦的產量低下,二來挖掘出來的鐵礦沒有合適的銷路,外銷所需的運輸費用甚至高於鐵礦本身的價格。然而隨著中國原料的進口過程受到中日戰爭的影響,本地的青洲英坭有限公司需要另覓礦石原料,為馬鞍山產量不多的鐵礦石提供了銷路。廣州淪陷後,甚至有商人希望將鋼鐵產業轉移到香港發展,但不久之後香港亦被日軍佔領,相關的發展計劃也隨之付諸東流。

1905 
發現馬鞍山蘊含鐵礦石。
由知名商人保羅‧遮打爵士創立的香港鐵礦公司(HKIM)獲得其開採權,計劃開採馬鞍山鐵礦並在香港發展鋼鐵產業。
1906
1926 
遮打爵士驟逝。其公司的開採計劃停頓,並於同年放棄了馬鞍山鐵礦石的開採權。
華興礦務有限公司(NTMC)獲得政府發出的爲期50年的採礦牌照。
1931
1940
日本佔領香港。據稱在日佔時期,日本人雇用了約1500名工人開採馬鞍山鐵礦,礦石成為戰略物資。
1941
經營權轉讓予華南製鐵有限公司。

1949-1953

大公洋行獲得開採權

戰後國際政治和經濟形勢發生重大轉變,馬鞍山鐵礦場的發展也出現了轉機。馬鞍山鐵礦場由一間貿易公司「大公洋行」(Mutual Trust Company,其後易名為Mutual Mining & Trading Company)接手,通過將鐵礦石外銷日本賺取外匯。因國共內戰和政治局勢動蕩而南下香港的大量人口,為鐵礦場提供了勞動力。在冷戰局面的威脅下,美國轉而扶持日本,以抵抗共產主義在亞洲地區的蔓延。日本對工業原料的需求因經濟復甦而大幅上升,尤其是在韓戰爆發之後。韓戰期間歐美國家對中國大陸實施貿易制裁,迫使一度從中國進口工業原料的日本前往其他地區尋求鐵礦石來源。

 

戰後日本與英國在貨幣和貿易協定上摩擦不斷,英方採取各種手段迫使日方盡可能在國際貿易中使用英鎊,日方則爲了減少存在貶值風險的英鎊儲備,從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例如香港)購入生產所需的原料。宏觀的國際局勢最終為馬鞍山鐵礦場的戰後發展創造了契機。

 

馬鞍山鐵礦場當時仍以露天開採爲主,產量有限且鐵礦質素不甚理想。在作爲買家的幾間日本製鐵公司的委託下,日鐵礦業有限公司派遣技術人員前來勘探,發現馬鞍山山體內仍蘊含大量鐵礦石,並斷定如果引進日鐵礦業在日本岩手縣釜石礦山中使用的選礦技術,能將馬鞍山鐵礦石的純度提高到具備經濟價值的程度。因此大公洋行與日鐵礦業締結協議,日方提供選礦方面的技術指導和支援鐵礦場的營運,以此爲前提,日本的製鐵公司繼續從馬鞍山購買鐵礦石原料。馬鞍山鐵礦場開啓了日方參與投資和管理的新階段。

1949
大公洋行與戰後缺乏資金的華興礦務有限公司簽署協議,開始在馬鞍山開採鐵礦。
三位就讀於信義會神學院的學生到訪馬鞍山,展開宣教工作。
1950
1951
日鐵礦業有限公司派遣八名工程技術人員到馬鞍山勘探。
天主教教堂落成。
1952
1952
信義會正式在馬鞍山成立教會。
Picture4_edited.jpg
露天採礦.png
日鐵礦業與大公洋行締結建設選礦廠和提供技術指導的相關協議。
1953

1954-1963

日商投資及技術革新

日鐵礦業於1954年初在香港設立其戰後在海外的第一家分公司,同時也是日本企業戰後首次在海外開設據點。馬鞍山鐵礦場自此正式開始日商投資營運和技術革新的時代。鐵礦開採方面,方式逐步由露天開採轉爲地下坑道開採。通過在多個層段鋪設網格狀坑道接觸礦體,再用炸藥將礦石炸碎,礦石經由坑道內垂直連通各層的管道向下滑落,直到落在最底層的電動運礦車上,並沿著軌道運出坑道。

 

馬鞍山鐵礦場還增建了一座選礦廠,引進日本的選礦設備,利用磁鐵礦本身具備的磁性進行篩洗以提高純度,再運往山腳下的碼頭輸出日本。後來還修建了一座小型碎礦廠處理含鐵量低下的廢石。開採流程的合理化和技術的進步,使馬鞍山鐵礦場的開採作業從依靠勞動力的原始挖礦方式轉變為機械化的現代生產模式,不僅鐵礦石的產量逐步提高,亦擴大了馬鞍山鐵礦場的規模。

 

在鐵礦場的營運逐漸步上軌道之餘,天主教和信義會兩個教會繼續在礦村發展,馬鞍山鐵礦場內的聚落和生活設施不斷得到完善。

1954
日鐵礦業香港分公司成立。在年初開始動工的選礦廠於年底竣工並投入使用。
海拔240米至268米等層段的坑道完成,開始以地下挖掘的方式出礦。
1955
1959
全面轉爲地下開採。
技術人員發現海拔240米以下的部分蘊藏著大量鐵礦石,遂開始挖掘海拔110米的運輸坑道,以便開採海拔240米層段以下部分的礦藏。
1961
underground tunnel.png
110ML.png
海拔110米運輸坑道完成,馬鞍山鐵礦場自此進入穩定的機械化生產期。
1963

1964-1976

從穩定生産到逐漸喪失優勢直至停業

馬鞍山鐵礦場轉爲地下開採後,產量穩步上升,從1950年代末期約12萬噸的年產量逐步增長到1960年代末期逾17萬噸,並於1971年達到18.9萬噸的巔峰,所出產的鐵礦石全數運往日本。

 

可惜好景不長,隨著日本造船業的快速發展和國際海運成本下降,以及受到1960年代日本因經濟增長而對原材料的需求大幅上升影響,原本以東南亞為主要原材料進口地的日本製鐵業者不斷在海外擴展原材料市場,足跡觸及南美和澳洲。這些地方的礦場生產規模大,能以較低成本供應大量鐵礦石。香港雖然以靠近日本和連接東南亞各地的地理優勢,在戰後日鐵礦業的發展初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微薄的鐵礦產量及逐漸消減的運輸成本優勢,使馬鞍山鐵礦場最終難以爲繼。

 

1970年代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造成鋼鐵需求大減,而到了1970年代後期,日本鐵礦石的存量供過於求。在原材料需求減少的國際局勢背景下,馬鞍山鐵礦場最終於1976年正式停產,走入歷史。

馬鞍山鐵礦場的開採活動對環境造成了影響和令地景產生變化。今天的馬鞍山仍可找到勘探活動留下的溝槽,以及露天採礦活動造成的開採平台和懸崖。這些活動破壞了斜坡的穩定性,導致山泥傾瀉頻生。

 

此外,陸路運輸和廢礦傾倒亦造成了當時的水土污染。礦場的生產活動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礦場職工及其家庭在當地聚居,這些人類活動改變了馬鞍山原本的樣貌,污染環境,也影響了原居民的農業活動。 

landslide.PNG

採礦活動

最主要的環境影響來自露天和地下開採活動和隨之發展的交通運輸系統。露天和地下開採活動改變了山體的地形,馬鞍山鐵礦場範圍內不時發生山泥傾瀉。運送礦石的卡車則造成空氣污染。另外,開採活動還產生了許多廢料,廢料被傾倒在鐵礦場附近,對環境造成影響。

river.PNG

選礦活動

雖然選礦廠利用磁鐵礦獨有的磁性進行提煉,並沒有使用有害的化工原料,但選礦廠排出的廢礦令附近的土壤出現重金屬富集的現象,並產生大量塵土。廢石的傾倒改變了馬鞍山金屬元素的分佈,對環境以及居民的健康產生有害的影響。

pier.PNG

社區活動

在鐵礦場附近建立社區聚落的礦工和家屬面對很多環境上的挑戰,包括山火、颱風和河水氾濫等自然災害,過後常見嚴重的死傷和財產損失。人們為了適應當地環境,建設了如人行橋、小型水壩和水庫等設施。這些基本建設使居民得以克服貧瘠環境帶來的生存挑戰,同時也在馬鞍山上留下人類活動的痕跡。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