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都柏林準則》作為基礎,研究團隊制訂了14項相關條文,內容包括如何定義工業遺產、如何記錄工業遺產,以至於如何保護、保育和維護工業遺產,以及如何將工業遺產的價值教育和傳達予一般公眾、企業和專業社群。
定義
a) 作為工業發展進程一部分的有形和無形遺產
b) 工業遺址反映了技術、地區和歷史層面的變化
記錄工業遺產的結構、遺跡、場域、地景及理解其價值
c) 研究和記錄
d) 以跨學科方法記錄及評估工業遺址或構築物的重要意義
e) 有必要透徹暸解其歷史意義
有效保護工業遺產的結構、遺跡、場域及地景
f) 採用適宜的政策、法律和管理手段﹕
g) 整合擁有法定保護效力的工業遺產清單
h) 保育指定特徵及符合當代構築物章程
i) 保護手段
保育及保存工業遺產的結構、遺跡、場域及地景
j) 保護工業遺址的真實性
k) 對保育手段進行監察
l) 全面記錄只能作為最終的保育手段
向一般公眾傳達工業遺產結構、遺跡、場域和地景的多維度面向和價值,提升公眾和企業對工業遺產的關注度及支持相關培訓和研究工作
m) 工業遺產是寶貴的多維度學習資源
n) 為教育一般公眾和專業社群而設的設施和項目
馬鞍山鐵礦場及其聚落的保育計劃願景:
活現博物馬礦
此計劃的總體願景是保育馬鞍山鐵礦場的地景,採用「生活博物館」的方式重新連結過去、現在和未來,將其作為自然和文化遺產與馬鞍山新市鎮之間的聯繫。此外,「活現博物馬礦」的重要性在於讓訪客了解馬鞍山在不同時空下的多維度發展,進而理解和反思他們與這些發展的關係。
以「點、線、面」方式保育馬鞍山鐵礦場的地景
點
選礦廠的觀景台
可以在所有的「點」設立指示牌和說明性展板或資料板(附有二維碼連接到相關網站及擴增實境或虛擬實境軟件),以突顯這些「點」與馬鞍山鐵礦場整體故事的關連。如前所述,位於海拔95米的選礦廠(第5點) 矗立在馬鞍山村路的山坡上,曾經俯瞰碼頭區和沙田海。儘管選礦廠的殘骸目前被植物覆蓋,它仍是訪客欣賞馬鞍山新市鎮的城市景觀,並「想像」選礦廠營運盛況的理想地點--這是第一批投入鐵礦場使之邁向機械化的日本資金的成果之一,訪客亦可了解到選礦廠與已消失的碼頭區的關係。經古物古蹟辦事處和相關政府部門進行仔細的評估和修復之後,建議以殘留的混凝土結構為基礎,構建一個觀景台,並開發擴增實境或虛擬實境軟件重現鐵礦場過去的風光,將現存的選礦廠文物轉化為文物徑中一個關鍵的「點」。
海拔110米及240米的採礦坑道
海拔110米運輸坑道可能不適合開放給一般公眾,不過坑道外牆(第4點)可藉由添加三到五米長的石錨並鋪上混凝土來加固結構。如果進一步的研究證明坑道的一部分適合開放,則可以對該坑道及其相關結構進行活化,改造成展覽室或遊客中心。海拔240米坑道(第2點) 的內部狀況相對完好,可開放坑道的前18米作展覽用途,為了確保內部環境舒適及安全,可安裝加固結構和基礎建設(例如﹕照明設施、通風設施、通訊設施和閉路電視)。在隧道中可設立展覽設施,以說明馬鞍山鐵礦場採用的地下開採方式和採礦技術的發展,並輔以擴增實境或虛擬實境技術來重現隧道中的採礦場景。
鐵礦場的採礦輔助建築
鐵礦場的幾個工業和輔助結構似乎已作為私人住宅被佔用,在進行任何保育計劃之前,有必要釐清結構的佔用狀況。諸如大公洋行分部辦公室、技工宿舍、診所和食堂及糧倉(第8-11點) 之類的結構,可作為駐村藝術家與當地社區和保育組織合作的場所。至於信義新村的保育計劃(第17點),由於負責村內營運的合作社隸屬漁農自然護理署,因此,相關保育機構或組織應徵求村民和漁護署的意見,將這個「點」納入文物徑之中。假如得到現居民同意,可邀請他們擔任本地導遊。
其他
未予評級但無法與馬鞍山鐵礦場地景分割的歷史建築或遺址,也應考慮進行保育。露天採礦場(第1點) 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露天採礦場為繪圖和素描等創作性活動提供了有利的地點。在該景點中設立附有QR 碼的展板,訪客可藉由QR 碼與馬鞍山鐵礦場的線上資料庫連接,再利用擴增實境和虛擬實境技術得知露天採礦場如何運作。前民居及士多(第13點) 和馬鞍山村老人會(第18點) 的構築物現今仍有礦村村民使用,應盡可能保留當前用途,以延續馬鞍山鐵礦場的精神。在諮詢當前住戶的同意和邀請他們參與保育計劃後,他們可以真人圖書館的身份,透過參與影片製作、不定期講座或公眾導賞來推進未來的保育工作,讓他人得以閱覽馬鞍山鐵礦場地景的多維度故事。
露天採礦場
現況
未予評級
建議
使用擴增實境或網絡資源,令訪客可以觀賞露天採礦場的昔日情景。露天採礦場可以為藝術創作者提供來自大自然的靈感。
來源:研究團隊 2019 Source: Research Team 2019
來源:研究團隊 2019 Source: Research Team 2019
海拔110米礦洞外牆及相關構築物
現況
二級歷史建築
建議
加固海拔110米礦洞外牆,如果情況允許的話,將海拔110米礦洞隧道的一部分及其相關結構改造成具有擴增實境和虛擬實境設 施的展覽暨體驗空間,讓訪客體驗地下採礦和礦工辛勤工作的情景、理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採礦技術以及海拔110米礦洞隧道的歷史和活化過程。
Yeung, Tsz Chun 2020
Yeung, Tsz Chun 2020
大公洋行分部辦公室、技工宿舍、診所、飯堂及糧倉
現況
三級歷史建築
建議
由於某些構築物似乎已被佔用,因此有必要釐清當前的佔用情況。
改造並再利用將是理想的保育方案,例如用作資訊或展覽中心或供藝術家進駐,以協助重新呈現或詮釋當地地景。
這些設施可以由當地的保育組織負責經營。
指示牌和展覽板應設立在適當的位置,介紹遺址的歷史。
來源:研究團隊 2019 Source: Research Team 2019
來源:研究團隊 2019 Source: Research Team 2019
前民居及士多
現況
未予評級
建議
舊時的礦村居民仍在使用該構築物,應盡可能保持現狀。
來源:研究團隊 2019 Source: Research Team 2019
來源:研究團隊 2019 Source: Research Team 2019
信義會恩光堂建築群
現況
三級歷史建築
建議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正在當地經營鞍山探索館和礦工Cafe。部分建築群正在修復中。該建築群可作為馬鞍山鐵礦場地景保育的基礎,政府應為信義會發起的計劃提供更多援助。
來源:研究團隊 2019 Source: Research Team 2019
來源:古物諮詢委員會 2016 Source: AAB 2016
來源: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2020 Source: ELCHK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