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以《都柏林準則》作為基礎,研究團隊制訂了14項相關條文,內容包括如何定義工業遺產、如何記錄工業遺產,以至於如何保護、保育和維護工業遺產,以及如何將工業遺產的價值教育和傳達予一般公眾、企業和專業社群。

定義

a) 作為工業發展進程一部分的有形和無形遺產

b) 工業遺址反映了技術、地區和歷史層面的變化

記錄工業遺產的結構、遺跡、場域、地景及理解其價值

c) 研究和記錄

d) 以跨學科方法記錄及評估工業遺址或構築物的重要意義

e) 有必要透徹暸解其歷史意義

有效保護工業遺產的結構、遺跡、場域及地景

f) 採用適宜的政策、法律和管理手段﹕

g) 整合擁有法定保護效力的工業遺產清單

h) 保育指定特徵及符合當代構築物章程

i) 保護手段

保育及保存工業遺產的結構、遺跡、場域及地景

j) 保護工業遺址的真實性

k) 對保育手段進行監察

l) 全面記錄只能作為最終的保育手段

向一般公眾傳達工業遺產結構、遺跡、場域和地景的多維度面向和價值,提升公眾和企業對工業遺產的關注度及支持相關培訓和研究工作

m) 工業遺產是寶貴的多維度學習資源

n) 為教育一般公眾和專業社群而設的設施和項目

馬鞍山鐵礦場及其聚落的保育計劃願景:
活現博物馬礦

此計劃的總體願景是保育馬鞍山鐵礦場的地景,採用「生活博物館」的方式重新連結過去、現在和未來,將其作為自然和文化遺產與馬鞍山新市鎮之間的聯繫。此外,「活現博物馬礦」的重要性在於讓訪客了解馬鞍山在不同時空下的多維度發展,進而理解和反思他們與這些發展的關係。

以「點、線、面」方式保育馬鞍山鐵礦場的地景

figure 9_2.JPG

選礦廠的觀景台

可以在所有的「點」設立指示牌和說明性展板或資料板(附有二維碼連接到相關網站及擴增實境或虛擬實境軟件),以突顯這些「點」與馬鞍山鐵礦場整體故事的關連。如前所述,位於海拔95米的選礦廠(第5點) 矗立在馬鞍山村路的山坡上,曾經俯瞰碼頭區和沙田海。儘管選礦廠的殘骸目前被植物覆蓋,它仍是訪客欣賞馬鞍山新市鎮的城市景觀,並「想像」選礦廠營運盛況的理想地點--這是第一批投入鐵礦場使之邁向機械化的日本資金的成果之一,訪客亦可了解到選礦廠與已消失的碼頭區的關係。經古物古蹟辦事處和相關政府部門進行仔細的評估和修復之後,建議以殘留的混凝土結構為基礎,構建一個觀景台,並開發擴增實境或虛擬實境軟件重現鐵礦場過去的風光,將現存的選礦廠文物轉化為文物徑中一個關鍵的「點」。

海拔110米及240米的採礦坑道

海拔110米運輸坑道可能不適合開放給一般公眾,不過坑道外牆(第4點)可藉由添加三到五米長的石錨並鋪上混凝土來加固結構。如果進一步的研究證明坑道的一部分適合開放,則可以對該坑道及其相關結構進行活化,改造成展覽室或遊客中心。海拔240米坑道(第2點) 的內部狀況相對完好,可開放坑道的前18米作展覽用途,為了確保內部環境舒適及安全,可安裝加固結構和基礎建設(例如﹕照明設施、通風設施、通訊設施和閉路電視)。在隧道中可設立展覽設施,以說明馬鞍山鐵礦場採用的地下開採方式和採礦技術的發展,並輔以擴增實境或虛擬實境技術來重現隧道中的採礦場景。

鐵礦場的採礦輔助建築

鐵礦場的幾個工業和輔助結構似乎已作為私人住宅被佔用,在進行任何保育計劃之前,有必要釐清結構的佔用狀況。諸如大公洋行分部辦公室、技工宿舍、診所和食堂及糧倉(第8-11點) 之類的結構,可作為駐村藝術家與當地社區和保育組織合作的場所。至於信義新村的保育計劃(第17點),由於負責村內營運的合作社隸屬漁農自然護理署,因此,相關保育機構或組織應徵求村民和漁護署的意見,將這個「點」納入文物徑之中。假如得到現居民同意,可邀請他們擔任本地導遊。

其他

未予評級但無法與馬鞍山鐵礦場地景分割的歷史建築或遺址,也應考慮進行保育。露天採礦場(第1點) 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露天採礦場為繪圖和素描等創作性活動提供了有利的地點。在該景點中設立附有QR 碼的展板,訪客可藉由QR 碼與馬鞍山鐵礦場的線上資料庫連接,再利用擴增實境和虛擬實境技術得知露天採礦場如何運作。前民居及士多(第13點) 和馬鞍山村老人會(第18點) 的構築物現今仍有礦村村民使用,應盡可能保留當前用途,以延續馬鞍山鐵礦場的精神。在諮詢當前住戶的同意和邀請他們參與保育計劃後,他們可以真人圖書館的身份,透過參與影片製作、不定期講座或公眾導賞來推進未來的保育工作,讓他人得以閱覽馬鞍山鐵礦場地景的多維度故事。

露天採礦場

現況

未予評級

建議

使用擴增實境或網絡資源,令訪客可以觀賞露天採礦場的昔日情景。露天採礦場可以為藝術創作者提供來自大自然的靈感。

海拔110米礦洞外牆及相關構築物

現況

二級歷史建築

建議

加固海拔110米礦洞外牆,如果情況允許的話,將海拔110米礦洞隧道的一部分及其相關結構改造成具有擴增實境和虛擬實境設施的展覽暨體驗空間,讓訪客體驗地下採礦和礦工辛勤工作的情景、理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採礦技術以及海拔110米礦洞隧道的歷史和活化過程。

大公洋行分部辦公室、技工宿舍、診所、飯堂及糧倉

現況

三級歷史建築

建議

由於某些構築物似乎已被佔用,因此有必要釐清當前的佔用情況。

改造並再利用將是理想的保育方案,例如用作資訊或展覽中心或供藝術家進駐,以協助重新呈現或詮釋當地地景。

這些設施可以由當地的保育組織負責經營。

指示牌和展覽板應設立在適當的位置,介紹遺址的歷史。

前民居及士多

現況

未予評級

建議

舊時的礦村居民仍在使用該構築物,應盡可能保持現狀。

信義會恩光堂建築群

現況

三級歷史建築

建議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正在當地經營鞍山探索館和礦工Cafe。部分建築群正在修復中。該建築群可作為馬鞍山鐵礦場地景保育的基礎,政府應為信義會發起的計劃提供更多援助。

馬鞍山村老人會

現況

未予評級

建議

應盡可能保持現狀。

海拔240米礦洞外牆

現況

二級歷史建築

建議

使用虛擬實境設施,將海拔240米礦洞隧道的一部分變成展覽和體驗空間。

選礦廠

現況

三級歷史建築

建議

在遺址上建立一個具有擴增實境設施的觀景台,讓訪客了解當年碼頭區的地理位置和價值,以及該地點與馬鞍山新市鎮的關係。觀景台可以標示出前選礦廠的位置,其設計希望讓人聯想到選礦廠曾是馬鞍山鐵礦場裡體積最大的地面構築物,現已轉化為保育項目的新地標,從附近的高速公路和馬鞍山新市鎮均可看到。

「平安橋」石碑

現況

三級歷史建築

建議

在橋樑附近設置一小塊銘牌記載石碑的歷史。橋樑可能需要不時進行維護工程,以確保其完整性。

聖若瑟小堂建築群

現況

二級歷史建築

建議

聖若瑟小堂建築群值得進行改造並再利用,例如用作退修之地,讓訪客反思自身與馬鞍山鐵礦場及其多維度與多尺度歷史的連繫。

信義新村

現況

三級歷史建築

建議

信義新村最初由信義會建造,現時是漁護署認可的註冊合作社,原居民或其繼承者是合作社的合法社員。這個地方讓我們能夠思考政府可如何與非政府組織合作,以改善居民的生活質素。保育計劃可透過與社區合作而得到完善。

Open-pit mining area

Status

Suggestion

Not graded

Use AR or web resources to allow visitors appreciate the operation of open-pit mining at MOS in the past. It can also be a place for nature-inspired art work.

Exterior walls of 110 ML and associated structures

Status

Suggestion

Grade 2 historic buildings

Strengthening the exterior walls of the 110ML tunnel and if found suitable, turning part of the tunnel and its associated structures into an exhibition cum experiential space with AR and VR facilities for visitors to appreciate underground mining, the hard work of miners and mining technologies in the 1960s and 1970s as well as the history of the 110ML tunnel and the revitalisation process.

Branch office of MMTC, Technical staff dormitory, Clinic & Canteen-cum-granary

Status

Suggestion

Grade 3 historic buildings

Since some of the structures seem to be occupied, it is necessary to sort out the current occupancy.

Adaptive reuse would be desirable, such as information or exhibition centre or artists in residents to help re-present or re-interpret the landscape.

These facilities can be run by local conservation groups.

Signs and descriptive boards can be displayed to outline the history of the site.

Former house cum grocery store

Status

Suggestion

Not graded

The current use by the continuing residents should be retained as far as possible.

Lutheran Yan Kwong Church compound

Status

Suggestion

Grade 3 historic buildings

ELCHK is running a camp site and a mine café. Revitalisation of the buildings in the compound is underway. The compound can be served as an anchor of various conservation efforts in the MOS Iron Mine landscape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offer more assistance to this bottom-up initiative.

MOS Village Old People’s Association

Status

Suggestion

Not graded

The current use should be retained as far as possible.

Exterior walls of 240 ML

Status

Suggestion

Grade 2 historic buildings

Turning part of the 240ML Tunnel into an exhibition cum experiential space with virtual reality facilities.

Mineral preparation plant

Status

Suggestion

Grade 3 historic buildings

Building a viewing platform on the site with AR for visitors to appreciate the geography and values of the former Pier District to the MOS Iron Mine in the past, in relation to the existing MOS New Town. The platform could mark the location of the former processing plant and its design can be reminiscent of the old ore dressing plant which had been the largest above ground structure of the mine to become a new landmark of the project visible from the nearby highway and MOS.

The stone tablet at Ping On Bridge

Status

Suggestion

Grade 3 historic buildings

A small plate on the history of the tablet could be inscribed near the Bridge. Maintenance work maybe required from time to time to maintain its integrity.

St. Joseph’s Chapel compound

Status

Suggestion

Grade 2 historic buildings

The chapel compound is worth to be restored for adaptive reuse, such as serving as a retreat facility for visitors to reflect upon their connections to the place and its rich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scalar histories.

Shun Yee San Tsuen

Status

Suggestion

Grade 3 historic buildings

Shun Yee San Tsuen, originally built by the Lutheran Church, is a co-op registered in AFCD with continuing residents. The site allows us to reflect on how government can work with NGOs to improve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The conservation plan can be refined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community.

關於「線」的保育方式,我們建議將馬鞍山鐵礦場地景的歷史建築和遺址連接起來, 形成一條從牛押山山麓一直延伸到山頂區的文物徑。建設文物徑需要開發一系列的輔助設施,例如附有 QR 碼的資訊板,可連結多國語言導賞機、電子地圖和線上資料庫,幫助訪客了解馬鞍山鐵礦場地景的故事、歷史和文化背景。古物古蹟辦事處可根據不同主題設計長度不一的文物徑,將鐵礦山的發展歷史、馬鞍山郊野公園的動植物資源和馬鞍山新市鎮連結在一起。文物徑的設計過程應徵詢當地居民的意見,並讓他們參與決定最終定案的討論。相關政府部門可能需要進一步研究現有設施是否充足,可以承受開闢文物徑帶來的改變,例如研究遺址的訪客承載能力和公共交通設施是否充足。

儘管許多礦村的前居民已經搬離馬鞍山,但他們仍然記得在礦村或附近聚落所度過的無憂無慮童年。我們可以邀請前居民和相關人士接受導賞培訓,重述他們的童年故事。另一種常見的展示方法與藝術創作有關。在鐵礦場營運期間,攝影技術並不發達。我們對鐵礦場景觀的了解主要來自舊照片或想像力,尤其是因填海而不復存在的碼頭區和紅泥塘,以及相對邊緣化的馬鞍橋區和半山區。政府部門或非政府組政府部門或非政府組織可以促進馬鞍山居民與藝術家之間的合作,重新描繪鐵礦場的歷史景觀。

在擴展文物徑及周圍的設施,以實現「生活博物館」的願景時,可以採取靈活、有彈性的做法,讓「生活博物館」成為舊文物和新市鎮發展歷史之間的聯繫。文物徑的起點可以設在新市鎮的馬鞍山公園內,那裡設有採礦設備的複製品和展板。透過妥善管理這些設施或經過改良後,可以更理想 的方式傳達馬鞍山的故事。我們可以在馬鞍山郊野公園設立另一個地標,以提高人們對自然保育的意識。一般公眾可隨意出入這兩個休閒區域,因此該地點將是展現鐵礦場歷史的理想場所。此外,政府部門可與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合作,讓以採礦為車廂主題的列車在馬鞍山線投入服務,提供有關鐵礦場的資訊,從而引起公眾興趣。政府還可以考慮提供公共交通工具來改善遺址的可達性,將馬鞍山鐵礦場地景與鄰近的港鐵站連接起來。

trail_edited.jpg

保育群落1: 山頂區

我們建議該群落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必須得到保護,但這並不意味著「面」範圍內的 所有有形和無形遺產都必須原狀保留。只要鐵礦場地景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沒有遭受破壞,相關的政府部門可以推行適宜的開發或建築工程。從理論上來說,幾乎所有山頂區的土地都屬於政府,保育工作所面臨的挑戰可能比人煙稠密的城市地區來得少。

直到目前為止,馬鞍山鐵礦場的文化遺產保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由當地的非政府組織負責推進。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自1950年代以來便一直為馬鞍山鐵礦場的居民服務。在2012年,他們開始活化信義會禮拜堂建築群,希望向一般公眾講述鐵礦場的歷史和傳達其文化價值。他們將信義會禮拜堂建築群重新命名為恩青營,其保育政策圍繞著四個要素﹕工業遺產、礦村的社會遺產、宗教遺產和生態遺產。他們構思了適合不同群組的項目和活動,包括古蹟導賞、自然學園、日營、工作坊和礦山挑戰賽等。他們還把恩光堂的一部分改造成礦工咖啡室,讓訪客了解鐵礦場的歷史,同時供應受礦工生活啟發的小食--腐乳饅頭和鐵礦曲奇。此外,恩青營每年都會舉辦香港礦山挑戰賽。這是一個以礦場為主題的慈善競賽,旨在提高一般公眾對保育礦村和活化人類歷史之重要性的關注。或許未來恩青營還可以成為組織「馬鞍山鐵礦場地景保育之友」的基地,利用社區資源鼓勵大家共同學習、共同工作。基於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不斷付出的努力,他們可以成為馬鞍山鐵礦場保育政策的基石,他們的保育工作應該得到更多來自政府和一般公眾的支持。

宗教組織在馬鞍山鐵礦場的歷史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如今,在礦村中建造的宗教建築仍然屹立不倒,使人們回想起教會曾給予的靈性支持。自從天主教聖若瑟小堂建築群的負責人張渤老師在 2000 年代過世以後,該建築群一直處於失修的狀態。與信義會恩光堂建築群相比,該建築群當前的狀況要惡劣得多。以恩光堂活化工作作為參考案例的話,鑑於聖若瑟小堂建築群的龐大面積,它可以為宗教和保育活動提供場地,例如用作婚禮、退修營和展覽的場地。除了信義會恩光堂建築群之外,恩青營保育工作小組的願景包括活化馬鞍山鐵礦場地景中的其他建築物。在政府的財政支援下,聖若瑟小堂建築群的活化計劃可以納入恩青營活化計劃的第二個階段。也許政府可以研究設立類似於自然保護管理協議計劃的新資助計劃的可能性,並輔以其他現有的資助(如環保署實施的鄉郊保育資助計劃)來幫助地區團體來推行和營運比較小型的活化已評級歷史建築計劃。

儘管方濟會無意活化聖若瑟小堂建築群,但馬鞍山聖若瑟中學繼承了方濟會的遺產,該校設計了一個校本課程,名為「馬鞍山網上行」,鼓勵年輕一代發挖深埋在人造和自然環境中的鐵礦場歷史。該校亦在2012年和2013年舉辦了馬鞍山歷史生態之旅--生態大使培訓計劃,以培訓資優學生成為馬鞍山的生態旅遊大使。該校還設立校史室,收集方濟會遺留在馬鞍山鐵礦場的文物,紀念他們在當地的貢獻。這些具有教育意義的學習計劃向年輕一代傳達了一個重要的訊息﹕我們有責任去了解深埋在鐵礦場自然和人造環境中的豐富歷史。

馬鞍山聖若瑟中學的可以整理有關馬鞍山的教學和學習經驗,好讓馬鞍山區內外的學校吸納並調整應用。山頂區的保育工作為歷史、經濟、地理、通識教育甚至與STEAM相關的學科,提供了充足的學習資源。此外,馬鞍山鐵礦場地景也很適合作為教育電視節目的主題,激發學生對香港工業遺產的興趣,鼓勵他們探討這些遺產在不同時空下與多維度發展之間的關係。假如有適當的資金和技術支持,類似的課程可以在馬鞍山區內的學校試行,然後逐步擴展到其他地區的學校。香港的大學還可以為中學師生提供研究和培訓支援。

馬鞍山鐵礦場的持份者還可以與其他非政府組織合作,以促進工業遺產的保育工作。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是一個非牟利保育組織,致力於在香港推動歷史、文化和遺產的保育。它經常與來自各個特定領域的專業人士和業餘愛好者合作,舉辦講座、實地考察、展覽和發行出版物,以提高一般公眾對遺產保育的認識。與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類似的非政府組織,將是傳達馬鞍山鐵礦場價值的完美合作夥伴。

保育群落2:牛押山山麓

由於該群落靠近馬鞍山新市鎮,面臨更大的市區發展壓力,未來任何的發展都需要將海拔110米坑道、選礦廠和信義新村納入考量。選礦廠和海拔110米坑道可以重新設計成一個包含豐富文化遺產的公共場所,成為未來居民和訪客的重要學習資源。

保育群落3:溫家村、馬鞍橋區、半山區

這些聚落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記錄,尤其是很可能會發展成為居住用地的溫家村。由於該群落緊鄰山頂區,因此未來的發展計劃必須維持礦場遺址及其周邊聚落的完整性。 如果打算發展半山區及其周邊地區的話,應尊重現居民的權利,尤其是仍以務農維生的人,容許他們選擇留下並繼續在該區生活和謀生。

你贊成以上的建議保育方案嗎?歡迎留下你的想法!

bottom of page